心灵绿洲
心理知识

无知者为何无畏

发布时间:2020-12-08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大学四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大一时刚进校园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有太多不知道,意气风发,目空一切;

大二时视野有所拓宽,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生怕没有考虑周全,谨言慎行;

大三时知识储备充足,知道自己知道不少,决意要干出一番大事业,踌躇满志;

大四时已有了足够的经验和学识,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永远抱着学习的态度向前进步,虚怀若谷。


抛开玩味的态度,关于这番说法还有心理学专业的解释。我们通常称之为达克效应(D-K effect),即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种认知偏差,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而无法意识到自己水平上的不足。这些能力上有欠缺的人们常常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而难以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总的来说,达克效应针对的人群就是容易高看自己却又看轻别人的盲目自信之人。如上图所示,登顶愚昧山峰的典型例子即为掩耳盗铃,自认为想法很聪明而捂住自己的耳朵,甚至愚蠢地认为别人的听力失了常,而达克效应理论的源头正是一桩类似的抢劫案。当一个人无知到一定程度时,他不仅不知道自己无知,反而会超级自信。

这是无知者无畏的一种表现,作为井底之蛙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有多广阔,在一眼古井里待得足够久了,一朝跃出会感到些许无所适从,也可能会选择以盲目的自信来武装自己。我们从五湖四海汇聚到中南大学这一所优秀的校园里,大家都曾是各自学校的佼佼者,难免会被已得成就的满足感冲昏了头脑,会产生一些优越感甚至使别人产生自卑感,这都是很正常的感受。而真正需要我们去做的就是正视自己表现中存在的不足,自信过头是否会在无意中给他人造成伤害,适时放低自己的姿态,用真诚的言行去广结益友;受他人影响而自信不足时,是否是在妄自菲薄的过程中逐渐模糊了自己的过人之处,在附和他人的观点时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不要忘记留给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让“Yes,I can!”的话语在胸膛激荡。


可奇怪的是,盲目自信的无知者还容易用无畏的言行吸引到一批崇拜者。在屠格涅夫的作品《小丑》中,普通人小丑被所谓权威认定为愚蠢,于是小丑通过批判一切人一切事,以抬高自己的身份,从而成为众人崇拜的权威。在胆小的人们中间,小丑们是能很好地生活的。结尾短暂,却发人深省。不知为何,在一些我们难以觉察到的时刻,我们对只会夸夸其谈可实际上胸无点墨的人产生莫名的敬意,将有真才实学但不善表达的人拒于千里;对站在道德制高点俯视众生的键盘侠连连附和,却对深陷舆论漩涡的受害者嗤之以鼻。

信息如洪流涌来的当下,我们往往疲于对事情的真假加以判断,头脑一热即卷入了从众的浪潮。正因如此才容易被他人的盲目自信假象所欺骗,误认为他们自带优越感就是真的高人一等。在真相真正得到揭示之前,没有人能够用自认为的事实牵着舆论走。后真相时代下的我们,当凭独立思考的态度站立于人云亦云的网络环境中,不被个别思想偏激的所谓“公知”洗脑,以自身正气涤清为一泉清流。

邓宁和克鲁格两位教授在对这种现象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时,还发现了一个意外的现象:测试中表现最优秀的人,却认为自己仅比平均水平高一点点。越是实力超群之人,越是会看淡自己的能力。

这正是无知者无畏的另一种表现。因为心中有力量,所以无惧前路的荆棘。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在一次著名的演讲中说到他的人生格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保持求知若渴的精神,所以永不会停下学习的步伐;保持放空无知的心态,所以永不会让自己的狂妄凌驾于知识本身之上。此刻的无知不是状态,而是态度,是攀上开悟之坡后还愿眼低手高的智慧。对手中的王牌有把握,所以无畏对手如何厉害的绝招,只管出牌便是了。这样的无知者的确无畏,而这样的无畏者也的确无敌。



Baidu
sogou